小脑共济失调会头晕吗

前庭小脑共济失调(VCA)是一组以慢性进行共济失调,头晕不平衡感,视震荡和构音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前庭小脑损害综合征,因此也称为前庭小脑综合征(vestibulo-cerebellarsyndrome,V...
内科 
  
小脑共济失调会头晕吗

前庭小脑共济失调(VCA)是一组以慢性进行共济失调,头晕不平衡感,视震荡和构音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前庭小脑损害综合征,因此也称为前庭小脑综合征(vestibulo-cerebellarsyndrome,VCS)。前庭小脑共济失调是由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性因素累及小脑和其他中枢结构的一组疾病。

前庭小脑共济失调病因分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先天遗传性VCA有多种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原发性迟发性小脑共济失调(idiopath-iclateonsetcerebellarataxia,ILOCA),X-连锁共济失调(X-linkedataxia),Friedreich共济失调(Friedreichataxia),早发性共济失调(earlyonsetcerebellarataxia,EOCA)等。SC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小脑变性疾病中的一大种类,是前庭小脑综合征最常见的疾病。根据基因检测,SCA可分为SCA1-SCA36许多类型。后天性获得性VCA病因(表1)主要有:毒性损害,免疫性损害,肿瘤损害,内分泌性损害,退行性变,血管病变,代谢性损害以及脑病等。后天获得性VCA起病相对遗传性VCA为亚急性,数周至数月达到高峰,之后进行性发展。症状不一定对称,或者呈局灶性。先天性畸形,例如Arnold-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也可因损害前庭中枢性结构而以前庭小脑综合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共济失调是VCA的主要临床表现。共济失调可表现为躯干和肢体的共济失调,也可表现眼球运动的共济失调。临床上对前者有较多的认识,但对后者缺乏认识。VCA的共济失调在眼球运动方面尤其突出,眼动异常可为疾病早期的主要体征,可先于其他躯体体征出现,有时甚至是唯一体征。

(vestibulo-cerebellum)和眼动小脑结构(oculomotor-cerebellum)。前庭小脑主要调节前庭眼动,主要涉及绒球(ulus,FL),绒球旁叶(ulus,PFL),小结叶和腹侧舌叶(nodule-ventraluvula,N-vU)(Prsaetal,)。前庭小脑结构(通过N-vU)不仅接受前庭神经的直接传入,而且与前庭核之间有双向直接联系。


2.眼动小脑的调节机制眼动小脑对视眼动的调节主要通过脑干视眼动核团和结构实现。视觉信号诱发的眼球运动主要有两大形式:扫视(快速眼球运动)和跟踪(慢速眼球运动)。


(1)眼动小脑调节眼球运动的准确度:脑干反射性扫视启动中枢位于闹桥旁正中网状结构(paramedianpontinereticular,PPRF)。PPRF同时负责眼震快相的启动。前庭神经核经由其PVP神经元投射至PPRF的EBN神经元去启动快相,而PPRF中的IBN神经元则投射至前庭核的PVP神经元使快相终止。PPRF负责启动同侧的水平性扫视,并且发出纤维至中脑上端的网状结构支配其中的内侧纵束上端间质核(riMLF),通过riMLF启动垂直性扫视。


(2)小脑调控视跟踪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脑桥核是脑干启动视跟踪眼动的主要核团或结构,小脑通过FL/PFL投射至PN优化视跟踪的平滑稳定性和准确性。FL/PFL投射至PN优化视跟踪的平滑稳定性和准确性。FL/PFL病变时造成异常跟踪,如齿轮状跟踪。损害严重者,需要启动扫视代偿,形成扫视性跟踪。小脑是视跟踪传导通路的必经之地,PN经小脑再至前庭核,最后通过VOR通路实现眼动。因此小脑在视眼动系统和VOR之间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视-眼动常常与前庭眼动结合来完成大范围固视眼位转移的需求。例如,通过转动头部(头眼协调的VOR)再加上固视角度转换(视眼动功能),可以扩大或延伸较大范围运动中对视敏度的要求。

外周部分的前庭眼动反射通路经由第Ⅷ对脑神经中的前庭神经进入脑干后,在前庭神经核团中继后,成为反射弧的第二级神经元,①经同侧或对侧的内侧纵束(MLF)到达眼动神经核团。②同时经小脑上脚(结合臂)、背侧传导束等上行性传导束到达于脑桥中下部和中脑上部的核上性整合中枢以及前庭性丘脑核团。从这里或经丘脑投射束或经前庭小脑结构上行束,最终到达前庭皮质,从而完成其前庭中枢部分的传导通路。这个前庭通路中的任何病变均可能引起前庭眼动系统的障碍。前庭眼动系统损害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受累及的前庭中枢结构。前庭中枢通路是前庭外周通路的延续,最终把前庭终末感受器在三大旋转平面的运动中接受的信息传导到大脑皮质,其功能障碍也延续了外周前庭基本功能障碍的类别特点,以三大旋转平面和旋转轴为主,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的临床表现:


(1)水平面(yaw轴)前庭中枢性结构损害:这个旋转平面及旋转轴病变所累及的脑干部位,局限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即脑桥中下部以及桥延结合部。

1)Yaw平面损害特点:以水平性眼动损害为主,稍带旋转性眼动损害。Yaw平面结构是水平性眼动的基础,损害时多表现为水平性质的各种前庭功能障碍。前庭核内与Yaw平面结构重叠的Roll平面是旋转性和偏斜性眼动的结构基础,损害时产生眼偏斜。这是一个能帮助鉴别前庭神经核和前庭核性损害的临床体征。

2)外周性或中枢性或混合性损害表现:前庭神经入脑干区,在脑干内穿行区,以及抵达前庭核VOR构成区域的病变,均可出现前庭外周性损害表现。只有累及与之重叠的Roll平面结构出现眼偏斜,有助于识别可能是累及脑干内结构的损害。因此这个部位的病变损害可表现为单纯的外周性水平损害或中枢性水平性损害,也可表现为外周和中枢同时存在的混合性水平性损害,依据累及的部位和结构而定。


(2)矢状面(Pitch轴)前庭中枢性结构损害:病变主要累及近中线的双侧结构。①脑桥延髓和桥延结合部两侧旁正中部位;②脑桥-中脑脑干以及邻近的小脑脚;③两侧绒球和绒球旁叶。

2)DBN/UBN发病机制:小脑矢状面垂直轴上传导通路的张力不平衡造成眼球向上/下偏移,然后引发下向/上向的快相去纠正这种偏移。可能与数个病理机制引发的垂直固视的脑干-小脑控制网络不稳定性有关,不稳定性导致不对称性。


(3)额状面(Roll轴)前庭中枢性结构损害:损害特点眼倾斜反应(OTR),完全性OTR包括眼球张力性静态旋转,眼球偏斜,头倾斜。不完全性OTR可只表现其中
一、二项。

1)慢扫视:扫视速率缓慢,与跟踪速度相差无几,是PPRF/riMLF扫视启动中枢病变造成的。

3)NI功能障碍:NI功能丧失,不能将速度信号转换成位置信号,扫视到达目标视靶后,不能把眼睛维持在这个新固视眼位,眼睛迅速回原位。


(2)稳固固视障碍:表现为扫视性视震荡,包括方波跳动、巨大扫视性放波跳动、视扑动、视阵挛等眼球不能稳定固视的情况。


(3)跟踪性眼动异常:PN是视跟踪的脑干核团,经过小脑FL/PFL再至前庭核,通过VOR通路完成视跟踪。


(4)眼球和身体的倾向性倾倒或倾斜:这是由下橄榄核-小脑通路介导的。可表现为躯体的倾向倾斜(侧倾),也可以表现为眼球倾侧。

确立诊断主要靠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①遗传性家族史;②存在后天性治病因素;③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④前庭眼动异常体征,如各种自发性眼震,共济失调,视震荡等异常眼动发现;⑤躯体共济失调以及步态共济失调体征,躯体平衡障碍;⑥前庭眼动功能试验室检测。⑦影像学检查。

温馨提醒
本页面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分享,仅供参考,如有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将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
本页地址 http://www.371dns.cn/3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