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的患者为什么女性多为携带者?

基因致病性变异最终会导致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乏或减少,肌纤维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进而引发肌纤维坏死、肌肉纤维化和再生能力丧失,严重者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替代正常的肌肉组织,出现肌肉假性肥大的典型表...
  
肌营养不良的患者为什么女性多为携带者?

肌营养不良的患者为什么女性多为携带者?

基因致病性变异最终会导致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乏或减少,肌纤维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进而引发肌纤维坏死、肌肉纤维化和再生能力丧失,严重者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替代正常的肌肉组织,出现肌肉假性肥大的典型表现。

提到“传男不传女”,你会想到武侠影视里的绝世武功,亦或是家族手艺中的独门绝技?但这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然而,在医学中就存在一些疾病只发生在男性,女性几乎不会患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传男不传女”的遗传病--杜氏肌营养不良。

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疾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异常导致的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因此可遗传给后代。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和贝氏肌营养不良(Beckermusculardystrophy,BMD)。DMD和BMD致病基因相同,但后者发病率仅约前者的1/10,且临床症状更轻,因此临床上更多见的是DMD患者。

活产男婴中DMD的发病率约为1/,我国每年约有400-500例DMD患儿出生,累计约7万人确诊为DMD[1],是世界上该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1-22对为常染色体,是男性和女性共有的;最后一对随男、女性别而异,称性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DMD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该基因若出现致病变异则可发病;女性因为有两条X染色体,一般只是致病变异的携带者.


2、X染色体发生差异性失活,即未发生DMD基因突变的X染色体失活,而携带DMD基因突变的X染色体未失活;


5、社会性别为女性,染色体核型为46,XY的两性畸形患者等。

以上情况很少见,因此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DMD,即所谓的“传男不传女”。

男性患者的DMD基因致病变异多来自携带该遗传变异的母亲。

备孕夫妻可表型正常,但女性DMD基因致病突变携带者的后代中:男性有50%可能患病,50%可能正常;女性50%可能为携带者,50%可能不携带致病突变。

男性DMD患者通常由于过早死亡或病情较重无法生育后代,若患者能够生育,并且他的妻子不携带DMD基因致病变异,那么他们的后代中男性不会患病,女性必定是携带者。

DMD基因是目前已知人类最大的基因,主要作用是产生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该蛋白主要在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内面表达,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其主要作用是稳定和保护肌纤维。

DMD基因致病性变异最终会导致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乏或减少,肌纤维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进而引发肌纤维坏死、肌肉纤维化和再生能力丧失,严重者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替代正常的肌肉组织,出现肌肉假性肥大的典型表现。

在病程初期,DMD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该病起病隐匿,患者通常在3-5岁开始发病。

患儿常见表现包括学路晚,步态蹒跚、不能跑步、常无故摔倒等。

3岁左右发病后步态、运动异常进行性加重,逐渐表现出爬楼、跑、跳和起立等行动的困难,随着病情进展,肌无力加重,出现脊柱前凸,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呈“鸭步”;并逐渐出现Gower征、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等体征。

4-5岁病情进入平台期后,患儿的运动能力开始倒退,多数在12岁左右丧失独立行走能力;患者一般在30岁前会因呼吸系统并发症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此外,部分患者可有智力障碍、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焦虑等异常表现。在女性携带者中,约10%可有轻度的临床表现,但极少数会出现类似男性患者的严重表现。

如果患儿出现上述临床表现,那么就可以高度怀疑DMD,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包括:

为了明确诊断,还需要进行肌肉活检或基因检测。由于基因检测的无创性,一般作为首选的诊断手段;肌肉活检适用于基因检测结果阴性或临床分型不明确的患者,该方法直接定量检测肌肉细胞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但属于有创操作。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DMD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但是及时的对症支持治疗和恰当的护理对于提高DM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至关重要,国外有报道DMD患者存活超过40岁的案例。

目前临床主要用于DMD治疗的手段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在物理治疗方面,通过康复训练等可以减缓肌肉无力的加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在药物治疗方面,多以激素治疗为主,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以改善DMD患儿肌力和延缓疾病进展的药物,临床上常用泼尼松进行治疗,但激素治疗副作用明显,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望成为有效的DMD治疗方法,现阶段全球获批上市用于治疗DMD的基因治疗药物有地夫可特、艾地苯醌、阿塔鲁伦、依特立生、Golodirsen、维托拉生,目前我国尚无获批的DMD基因治疗药物[2]。

[1]中国罕见病联盟和北京协和医院编写的《罕见病诊疗指南(年版)》

[2]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遗传病临床实践指南撰写组编写的《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实践指南(年版)》

温馨提醒
本页面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分享,仅供参考,如有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将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
本页地址 http://www.371dns.cn/3105/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