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耳穴按摩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知识,用手法作用于耳廓表面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对于耳鸣、耳聋,临床上常使用以上按摩手法辅助耳穴贴压治疗,以协同增效,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耳鸣、耳聋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发病期间患者较为痛苦,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内耳疾病、听神经病变(颅脑外伤、耳部外伤、药物中毒)、老年人听神经紊乱、先天性听神经发育不良、内耳血管痉挛等都可导致耳聋、耳鸣,因此西医常使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方案,但疗效往往欠佳。
中医认为,耳聋可分外因和内因,内因多由恼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肝肾亏虚,精气不能上濡于耳而成;外因多由风邪侵袭、壅遏清窍或突然暴响震伤耳窍引起;耳鸣则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虚者多为脏腑虚损,清窍失养。
另外,对于突发性耳聋,《医林改错》中明确记载其病因:“两耳通脑,所听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突聋。”说明中医学所论瘀血致聋病机,与现代医学认为突发性耳聋因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大致上的共识。
耳穴疗法是通过对耳廓特定点刺激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脉度》中提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表明了耳与全身经络、脏腑关系相当密切,均为耳穴贴压法治疗耳聋、耳鸣提供了客观依据。
现代科学也研究表明,脏腑器官和耳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且有相对特异性,而耳穴贴压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主要体现在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减少血小板聚集等方面。
由此可见,刺激耳穴可平衡人体脏腑,导邪外出、运行气血,恢复耳窍功能。贴压的材料多选用王不留行子,该中药具有行血调经、消肿止痛的功效,配合恰当的穴位可显著提高行血调气的功效。
耳穴的选择亦对疗效有着重要影响,肝穴可清肝、解郁、通窍;肾穴可补肾、益精、填髓;外耳、内耳穴则具有通经络、开耳窍的作用,可调整内耳功能;颞为听觉中枢,可显著提高听力。
国内多项研究已证实了耳穴贴压法对耳鸣、耳聋的临床疗效,有学者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行耳穴贴压结合常规治疗,其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单纯常规治疗;也有学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按压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总有效率为87.5%,疗效满意。
中药和耳穴贴压联合治疗相得益彰,增强了疏肝理气、镇静安神、开窍醒神之功效,可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耳穴贴压操作简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显著,是目前治疗耳聋耳鸣较为理想的方法,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在耳穴疗法中,对于耳鸣、耳聋临床上常给病人开具耳穴按摩的处方,病人在家里可以随时有针对性地给自己进行耳穴按摩,以期通过持续、持久的自我治疗,辅助提高临床疗效。
●双手中指放在耳廓前面,食指放在耳廓背面上下来回按摩20次。
耳前以刺激听神经;耳颞神经神经为主;耳背主要刺激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
此法可疏通全耳前后经络,促进微循环,并刺激相应颅神经。可助听、美容、利五官。治疗听力下降每天按摩3—5次,可有效提高听力。
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
●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20下,早、中、晚可各做一次。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
该手法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良性刺激,因此,可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该法最早见于清代气功养生丛书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
在后世的《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鸣天鼓”练习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这个方法;现代也有采用此法治疗耳部疾患的报道。由此,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
●掌心搓热之后,双劳宫穴分别对准耳孔,并深深吸气,意念将丹田之气引导到双手劳宫穴上。
●双手紧压耳廓,慢慢呼气,并使双手劳宫穴之气全部灌入耳内。
●当一口气即将吐尽后,双手掌瞬间打开,当松开双手的一瞬间即可听见“啪”的一声。
●可连续做3—5次,可将耳腔内陷的鼓膜拉出,激活听神经,有聪耳、助听的功效。
总之,耳穴按摩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知识,用手法作用于耳廓表面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对于耳鸣、耳聋,临床上常使用以上按摩手法辅助耳穴贴压治疗,以协同增效,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耳鸣、耳聋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发病期间患者较为痛苦,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内耳疾病、听神经病变(颅脑外伤、耳部外伤、药物中毒)、老年人听神经紊乱、先天性听神经发育不良、内耳血管痉挛等都可导致耳聋、耳鸣,因此西医常使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方案,但疗效往往欠佳。
中医认为,耳聋可分外因和内因,内因多由恼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肝肾亏虚,精气不能上濡于耳而成;外因多由风邪侵袭、壅遏清窍或突然暴响震伤耳窍引起;耳鸣则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虚者多为脏腑虚损,清窍失养。
另外,对于突发性耳聋,《医林改错》中明确记载其病因:“两耳通脑,所听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突聋。”说明中医学所论瘀血致聋病机,与现代医学认为突发性耳聋因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大致上的共识。
耳穴疗法是通过对耳廓特定点刺激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脉度》中提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表明了耳与全身经络、脏腑关系相当密切,均为耳穴贴压法治疗耳聋、耳鸣提供了客观依据。
现代科学也研究表明,脏腑器官和耳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且有相对特异性,而耳穴贴压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主要体现在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减少血小板聚集等方面。
由此可见,刺激耳穴可平衡人体脏腑,导邪外出、运行气血,恢复耳窍功能。贴压的材料多选用王不留行子,该中药具有行血调经、消肿止痛的功效,配合恰当的穴位可显著提高行血调气的功效。
耳穴的选择亦对疗效有着重要影响,肝穴可清肝、解郁、通窍;肾穴可补肾、益精、填髓;外耳、内耳穴则具有通经络、开耳窍的作用,可调整内耳功能;颞为听觉中枢,可显著提高听力。
国内多项研究已证实了耳穴贴压法对耳鸣、耳聋的临床疗效,有学者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行耳穴贴压结合常规治疗,其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单纯常规治疗;也有学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穴按压治疗神经性耳鸣患者,总有效率为87.5%,疗效满意。
中药和耳穴贴压联合治疗相得益彰,增强了疏肝理气、镇静安神、开窍醒神之功效,可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耳穴贴压操作简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显著,是目前治疗耳聋耳鸣较为理想的方法,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在耳穴疗法中,对于耳鸣、耳聋临床上常给病人开具耳穴按摩的处方,病人在家里可以随时有针对性地给自己进行耳穴按摩,以期通过持续、持久的自我治疗,辅助提高临床疗效。
●双手中指放在耳廓前面,食指放在耳廓背面上下来回按摩20次。
耳前以刺激听神经;耳颞神经神经为主;耳背主要刺激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
此法可疏通全耳前后经络,促进微循环,并刺激相应颅神经。可助听、美容、利五官。治疗听力下降每天按摩3—5次,可有效提高听力。
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
●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20下,早、中、晚可各做一次。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
该手法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良性刺激,因此,可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该法最早见于清代气功养生丛书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
在后世的《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鸣天鼓”练习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这个方法;现代也有采用此法治疗耳部疾患的报道。由此,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
●掌心搓热之后,双劳宫穴分别对准耳孔,并深深吸气,意念将丹田之气引导到双手劳宫穴上。
●双手紧压耳廓,慢慢呼气,并使双手劳宫穴之气全部灌入耳内。
●当一口气即将吐尽后,双手掌瞬间打开,当松开双手的一瞬间即可听见“啪”的一声。
●可连续做3—5次,可将耳腔内陷的鼓膜拉出,激活听神经,有聪耳、助听的功效。